【60年记忆】刘舒年:中国国际金融专业开拓者
发布时间:2011-09-22  发布人:Hontle  点击数:3724
 

口述者:刘舒年     采写者:黄梦娓 高扬 梁腾飞

【人物缩影】

刘舒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奠基人之一,原国际金融系主任,1951年至2006年在我校任教,见证我校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国际金融学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第二批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待遇教授。曾在美国加州大学 、香港城市理工大学讲学。1988-1989年在美国纽约贸易中心从事外汇买卖,有较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现任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外汇法》起草小组顾问。出版有《国际金融》、《国际信贷》、《国际融资与外汇》、《国际结算与对外贸易融资》、《西方国家与我国的出口信贷体系》等著作,其中《国际金融》为我国有正式书号后第一本论述国际金融的著作,目前三次修订再版,发行量达百万册,至今仍为全国许多高校金融专业指定教材,影响较大。

【口述前记】

刘舒年教授曾将他的教学比喻成和尚念经和撞钟,极其平凡,但他的准则是:“念经—-不能死抱一本经到处念,必须不断探索新领域,接受新思维,方能在学术上永远年轻,使思维充满活力;撞钟—-要撞响钟。凡事都要一丝不苟地对待,尽心尽力,收到效益,问心无愧!”这次我们有幸与刘舒年教授交谈,刘舒年教授就校史、师德、师生关系结合自己几十年来的教学经历谈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为我们后辈提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

【口述资料】

袖珍大学,屡创第一

我们学校走过60年的峥嵘岁月,有许多里程碑式的成就,借贸大甲子大庆之际,让我来谈谈我与贸大这几十年的一些故事,希望可以能够为青年学子提供一些借鉴,并彰显贸大悠久的历史。

1956年,我校还是北京外贸学院的时候就率先在国际贸易专业设立了国际金融方向,成为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将国际金融专门化的高校。同时,我校也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个在高校中招收国际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大学。1981 年,我校出版社出版了由我编写的《国际金融》教材。这也是国内第一本正式经出版社编辑发行、有正式书号的国际金融专业教材。1989年11月,我校在全国高校中首创“听取多方意见”的校董会民主管理体制,荣毅仁,李岚清,吴仪等曾是校董会成员。

在刚刚改革开放国家需要大批外向型人才的背景下,我校又是第一个走出去,开门办学的高校。1979年,我校在北京开办外贸业务知识讲授班,370多名来自62个单位的在职干部参与学习。同时遵照对外贸易部政治部要求,我校于1979年12月开办两期“部直属单位干部短训班”。同时,大约1980年左右在深圳开办外经外贸干部培训班,后在海南、福建、广东等地开办培训班,经培训的学员现在多是各地从事国际贸易公司的骨干,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人才。

这些成就虽已经成为历史,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回首瞻望,以鞭策我们再创辉煌。

老骥伏枥,耕耘硕果

 贸大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用“文革”时候的说法是“树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那是那个年代的特殊文化了,在此我们姑且不予评论。但所有这些优秀的教授、学者,实在是我校稀有的“宝贝”,值得我们铭记和怀念。那么多年过去了,记忆也有些许模糊了,我且说说还记得一些人和一些事情。

姚曾荫,国际贸易系的奠基人,我校第一任留学生导师,国际贸易博士点博士生导师。姚教授治学态度严谨,不跟风,实事求是。他曾收集丰富资料就“二战后贸易格局和特点”这一问题与当时的苏联专家包达包夫辩论,绝不迷信权威。由其主编的《国际贸易概论》荣获经贸普通高校第二届优秀教材评选一等奖。不仅学术上严谨求实,硕果累累,教授人格之崇高刚直至今仍令人感叹。即便在极左思潮泛滥时期,他也绝不随大流求自保。他曾因午休闲聊时发表对徐寅生乒乓球比赛胜败与毛泽东思想指导的关系以及陈伯达“小小老百姓”的说法直抒己见而遭到批判,但其刚直不阿之秉性并不因此而削减半分,着实令人崇敬。

陈涛,日本庆应大学毕业,曾任黄埔军校教官,1924年入党,“八·一”南昌起义的二十四委员之一,他积极参加革命、领导革命,为提高群众觉悟、创建自由民主之国家而奋斗。曾供职于华北贸易部,后任贸易部经济计划司处长。1951年9月任教于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高级商业干部学校(对外经贸大学前身)。1979年12月,由陈涛教授担任主编,学院编辑出版了当时国内第一本日语学术季刊,《日语学习与研究杂志》,受到国内外教学与学术研究领域热烈欢迎。

李绍鹏,俄语系教授,毕业于中山大学。蒋经国的入党介绍人。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背景下,首创情景教学模式,为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当年后海一群讲着俄语即景交谈的师生可谓后海一景,大批口语优异的俄语系学生正是从这里走上祖国的各个工作岗位。

李唐晏,于1959年在外国语言系增设意大利语翻译专业,我校也因此成为国内首个开设意大利语专业的高校(注: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62年创立该专业,稍晚于我校)。而李教授在考古领域亦有突出成就,为当年清华留美预备班的学员之一。

这样学术成就与人格品质令人瞻仰的教授还有:张毓三,国际贸易学院教授,曾经资助华罗庚;曹康伯,我校进出口业务课程奠基人之一;史导源,国际金融奠基人,我当时是协助他工作,从史教授手中接过国际金融专业建设这一棒。史教授不幸在唐山大地震中罹难,是当时上报的因故去世的第一人;宋文军教授,原《光明日报》主编,毕业于日本地质大学,后继承陈涛教授,继续刊办《日语学习与研究杂志》;当时的几位美国共产党人胡敦元先生、刘俊成先生、蒲寿海先生……

这些老前辈,用一生的辛勤耕耘,为贸大,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功绩,需要我们永远铭记!

师生情深,桃李天下

时代在变化,但老一辈教师们高尚的情操是值得我们永远的学习的,因此,我就师德这方面再谈一谈。

师德这一方面,我首推姚曾荫教授,我们先前也提到了他,他治学态度严谨,不跟风,实事求是,在政治上不得意时,专注于教学育人,不计个人利益,凭借自己条件的便利,帮助学生留学国外。

既然说到了这儿,我就谈谈我们那时的师生关系吧。当时,我们的教学模式是:“预习——上课——辅导——复习——考试”。其中,复习这一部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主动找老师答疑,一种是老师到学生固定的教室辅导,形象的说法就是“送货上门”式的辅导,这就在无形中加强了师生关系。当时,我们还设置了重点联系教师(一个教师负责一个班,每周要去一次班里,与学生交流),我当时做过两届重点联系教师,因而与学生关系不错。比如说俄语系的郑文,现在已经60多岁,这么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联系。还有个学生叫杨广文,现为香港华润公司人事部经理。当时学习外贸专业,但他酷爱文学,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诗词写作上,我当时看到这个情况后,就找他谈话,教导,最终结果还不错。我这里还记着当时我教过的留学生的名字,很多人的特征我还记着。或许当时的教学模式和时代背景造就了比较好的师生关系吧,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或许是让师生关系变得冷淡的一个重要原因。

师生关系不需要刻意去维护,或许就在平时不经意的小事中就加强了,关键是老师和学生在做事、做人时要用心,师生关系自然和谐了。

【校庆寄语】

今年就是学校60大庆了,我作为一个退休教师,就提我的一点寄语吧——

“进一步做好离退休人员的细致工作,加强凝聚力!”

【参考资料】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志编委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志:1954-1994》,对外贸易出版社,1994年1月版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宣传部,《风风雨雨四十年:“中轻杯”经贸大学四十年征文集》,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