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服务国家战略 创新培养先锋人才
——记北京高校2010-2012年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党委
记者 王湘宁
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2010年4月以来,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为充分展示创先争优活动的丰硕成果,展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经中央同意,今年“七一”前,由中央组织部对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县(市、区、旗)党委进行专项表彰。在北京高校2010-2012年创先争优评选中,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分党委获得了北京高校2010-2012年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称号。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是国内最早的国际贸易学科国家级重点建设单位。成立60多年来,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作为对外经贸大学的龙头学院,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党政领导的正确指引下,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瞄准国际国内学科前沿,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它承续着中国近代国际贸易学术之脉,汇聚了新中国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学术精英,铸造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科专业发展的根基,无愧为创先争优的楷模。
创先争优 从我做起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分党委下设5个教工党支部,共有教工党员66人。同时,分党委下设4个本科生党支部和14个研究生党支部,共有学生党员688人,占学生总数的27.2%,各本科学生党支部书记均由专职辅导员担任;研究生则由学生党员担任支部书记。
学院分党委认真落实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基层组织和党员工作实际,围绕中心工作,全面推进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2010年11月11日,学院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分党委号召全体党员应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义务及中央提出的党员做到“五带头”,本着“创先进、争优秀、上水平”的原则,立足本职岗位,做好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中心工作;5个教工党支部及18个学生党支部分别组织本支部党员,认真学习了实施方案各项精神和要求,审慎承诺并提交了书面承诺书。
分党委组织实施了“创先争优,从我做起,促学院和谐发展”主题党日活动,并成为2011年学校重点项目。期间,各支部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坚定信仰、立足当前,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构建本科教育为基础、硕士教育为引导、博士教育为高端的多元化主体学科体系”以及“校友回母校谢恩师”等活动。第五十个学习雷锋日之际,学习雷锋公开课、“每日一小时学雷锋做好事”、“弘扬北京精神,再现雷锋风采”为主题的座谈会等活动在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展开,系列活动以听取先进事迹报告会、服务校园、座谈会等形式,开展了一系列以弘扬雷锋精神活动,形式新颖,效果显著。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09级学生党支部与离退休党支部作为共建支部,经常举行座谈,各位离退休党支部的党员老师向在座的学生党员们讲解了学校的历史;学生党员分享自己在贸大的经历,和之后学习、工作的展望。
“创先争优,从我做起”主题实践活动极大提高了学院教工和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也促进了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院开展各项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科做龙头 科研争第一
自从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学院坚持“构建本科教育为基础、硕士教育为引导、博士教育为高端的多元化主体学科体系”,学科建设高度进一步提升。国际贸易学科在2002年初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金融学学科在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的重点学科,以现代金融为特点的学科建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学院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法与经济学、低碳经济学交叉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10年获得国际商务、金融和资产评估三个专业硕士点,2011年获得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11工程”三期建设顺利完成并取得了重大成果。
党政领导、专职教师以及行政人员,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尽职尽责,勇于创新。青年党员教师们以王林生、薛荣久、朱明侠等长期从事在教学一线的党员老教授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的教学科研经验和为事业默默奉献的高尚人格;本土教师主动向海归人员学习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思想理念,不断创新和提升科研能力;海归人员虚心向本土教师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工作经验,大家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学院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国际交流合作逐步扩大。
以2011年为例,在国家级课题、国际发表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居全国同类学院(包括所有的经济、管理学院与研究院)领先地位:经济类SSCI期刊发布论文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学院第二;国际一流经济学期刊发表论文的情况位列全国同类学院第四名;三类主要纵向基金方面居于全国同类学院前列。2011年,学院共获得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一项重大项目和一项重点项目)、9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发展报告项目,在三类主要纵向基金方面课题居于全国同类学院前列,其中大部分项目负责人为党员教师。近两年来,共有14篇论文被CSSCI中 的A类期刊收录,其中有10篇作者为党员教师;在被SSCI类期刊收录的36篇英文论文中,有25篇作者为党员青年教师。
服务社会 甘当智库
2010年12月28日,教育部、商务部共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校发展迎来了一次重大的战略机遇。一年多来,商务部积极创造条件,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和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加大对学校政策支持力度;学校则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增进为国家商务事业服务的能力,主动以服务换支持,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在其中发挥着先锋作用。
学校为商务部干部“量身”定制的培训内容丰富,融前瞻性、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涉及管理创新、国际贸易、风险管理、金融、法律、西方哲学、商务谈判、会计等多个领域近二十门课程。在国际贸易及金融方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数位知名专家教授参与教学,副校长林桂军、赵忠秀,经贸界权威薛荣久、洪俊杰、冷柏军、卢进勇、白树强等教授悉数上阵。我校与商务部合作完成的课题已达22项,近十个学院部门的20余位教师参与其中。比如林桂军教授的“中国——以色列自由贸易区内部可行性研究”、赵忠秀教授负责的“美国议员区对外出口分析”等。双方的合作不仅有利于研究课题的高效开展,思维的碰撞也对新思路的产生和研究方向的探索产生了积极而促进作用。
学院还有多名党员教授担任中央部委或企业的咨询专家,为政府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比如赵忠秀、冷柏军、卢进勇、崔凡等党员教师积极参与商务部、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发改委等部委的重大项目研究和政策咨询工作,得到一致肯定。学院还选派了门明教授和赵苏副教授赴新疆石河子大学担任领导岗位,为当地学术及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洪俊杰教授在采访中表示,学院教师一直致力于国际贸易及商务与合作等领域的研究,在参与国际合作与政府决策等方面有着很强的积极性和优势。过去在服务社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希望教师们能把学术研究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起来,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以德育人 培养商界翘楚
学院良好的师德氛围,在立德树人方面做出表率。党员老教授薛荣久曾在将“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2万元奖金捐赠给学生做奖学金;朱明侠教授为家乡捐款修路;石玉川教授身患癌症,但仍然坚持给学生上课,直到退休;其他教师在学生需要时都提供无私的帮助等等;青年教师崔凡老师原本夫妻二人在国外工作,但他一心致力国内贸易学科教学和科研工作,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只身回国工作,为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
赵鸿韬老师是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分党委副书记,负责学院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工作。2011年学院有本科毕业生450余人,工作量巨大。赵鸿韬仍然采取精细化管理的方式,对所有本科毕业生逐个开展一对一的面谈,了解每个毕业生的需求和就业进展情况,分析形势,提供帮助。他创造的深谈制度赢得了毕业班同学的高度赞赏,全学院就业率超过98%。
对学生,学院则坚持“德才兼顾”的培养方式。全面构建“五位一体”学生工作格局,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和育人的主渠道作用;以志愿服务,完善综合服务体系为目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工作;丰富文体活动全面收获,创历史新高,学生连续荣获各项殊荣,比如:2007级学生支部被教育部和团中央评为2010年“全国先进班集体”、2008级学生支部被北京市教工委评为2011年“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学生辩论队连续四年荣获“首都高校经济学院辩论赛”冠军等,为学院争得了荣誉,也展示了经贸学院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
60年来,让国际经济贸易经学院最引为自豪的,就从这里走出去一批德才兼备的对外商界翘楚。几代人辛勤耕耘,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为国家、为社会成功培养出一大批高质量人才。中国涉外龙头企业中高层领导,相当一部分出自这所学院。中粮总裁于绪波、青云创投创始人叶东,就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在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外经贸学院毕业生依然抢手。壳牌公司、通用公司等跨国公司,中石化、中粮等国内大型企业,中国人民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都从这里录取了大量毕业生。回顾60年发展与建树,与学院的培养特色和立德树人的培养氛围分不开。
教育创新 国际化特色
副校长(曾任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赵忠秀教授介绍说:“从大一开始,全院的教程、教材就与国际接轨,让学生起步就置身于国际化的环境。本科三年级,学生就在导师指导下用英文撰写毕业论文,国际水准的学术训练从本科开始。从上世界50年代起,我院的本科毕业生就可以用外语作为工作语言,这一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优势,几十年来已形成传统。从2006年起,学院开始参加大学生国际数学建模大赛。2010年,7支队伍获一等奖,7支队伍获二等奖,10支队伍获三等奖。从整体水平看,学生知识体系完备,动手能力强。”
经过广泛调研,学院了解到,目前在国际舞台上,我国能用多种语言工作的人才非常匮乏。从2009年起,学院开始在部分学生中试行“三语”培养模式。即外经贸专业+汉语+英语+第二外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3种语言的一种);生源从新生中进行二次选拔。“三语”实验丰富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引起外交部和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企业极大的兴趣。外交部人力招聘部门的负责人说,这种培养模式是为经济外交人才量身打造的,这正是我们所需要新型外交人才的素质,这样培养的人才会很有竞争力。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集团表示:“这样的毕业生你们有多少我们要多少!”
学院领导在办学实践中感到,在国际商务领域,有必要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偏重于实践性、操作性,这种应用型人才是市场所需要的。几年来,学院领导一直不放弃对这一设想的尝试和推动。2011年3月,国家正式成立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先行探索这一培养模式的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成为秘书处单位,协调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制定国家培养标准。
为了培养国际经贸学术界的后备人才,学院鼓励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瞄准国际期刊发表英文学术论文,学院在学校“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励办法”的基础上,制定了学院的“研究生科研奖励方案”,设立了“国际经贸学院优秀博士生”荣誉称号。首届获奖的储昭昉同学已发表了SSCI论文3篇,SCI论文1篇,毕业后被一所985高校直接聘为副教授。林发勤同学则已发表SSCI论文1篇,SCI论文10篇。近4年来,共有6篇博士生论文被SSCI和SCI期刊接受或正式发表,近百篇论文发表于CSSCI期刊。
在培养外国留学生经贸人才方面,学院从本科到博士各层次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培养模式分成全中文和全英文两个体系。全中文体系与中国学生的培养模式相似,但突出留学生教育的特点;全英文体系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学位项目一致。留学生毕业后,有的回到所在国为财政部、商务部服务,有的考取了斯坦福等世界名校继续深造,还有的在中国创办了自己的企业。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据2010年统计,全院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近900名,占全国学历留学生总规模的1.3%。
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学院党政领导和党员教职员工统一思想,全力配合,形成“党政无缝链接,合力齐抓共管、团结锐意进取”的党建工作氛围。学院的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有了显著的效果,教师们爱岗敬业,学生们勤奋学习,党员们率先模范,学院的“团结和谐、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浓厚。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分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冷柏军教授表示,作为国际贸易国家级重点建设单位,目前学院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学院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瞄准学科建设致高点,科学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凝聚人心,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为把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学院,为实现对外经贸大学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