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榜样 · 冬奥 | 张沁蕊:以平凡之我,成非凡之功
点击次数: 1983

张沁蕊:以平凡之我,成非凡之功


图片


个人简介

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冰壶项目运动员管理服务志愿者;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19级金融学专业;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19级年级大班长、年级团务工作负责人;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校新闻网)原摄影记者。

 

主要志愿经历:

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冰壶项目运动员管理服务志愿者;

2019年首都大学生冰壶比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随队摄影记者;

2次担任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青年兴趣发展中心教员;

“星星雨”关爱自闭症儿童项目志愿者。

 

个人荣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综合一等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

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队长);

连续两年获暑期实践校级一等奖。


盛大开场,盛大落幕。在聚光灯下闪耀的冬奥会与冬残奥会背后,是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在保驾护航,他们怀揣着同样的心愿,聚集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在这场体育盛宴上,有这样一批志愿者,负责赛事最忙、在岗时间最久;从开幕到闭幕,始终坚守在冰立方;做着或相同或不同的工作,却分享着同一片善意和动容——他们就是冰壶项目志愿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冰壶项目志愿者张沁蕊的世界,用心倾听她的故事。




图片

“一生一次的机会要用加倍的付出来把握”

一边是学业压力,另一边是参与冬奥的强烈愿望,张沁蕊也曾陷入两难。“从最初有参加的想法,到最后冬奥专班的学长学姐和我再三确认,这个决定做下来并不容易。”她坦言,冬奥和冬残奥志愿有着很长的服务周期,而对于2019级的同学来说,那段时间将是保研准备的关键时期,因此周围由于确定保研而放弃志愿机会的同学不在少数,朋辈的选择也让张沁蕊一度有所动摇。


那么,是什么促使她最终做出了此番决定呢?


原来,是家人和朋友的鼓励让她坚定地投身到了冬奥志愿工作中。“他们说的一句话非常打动我:这是一生一次的体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没能参与,如果再错过这次的冬奥,就很难再有这样的契机。考虑至此,她便不再犹豫:“我既然付出了努力,也有这一份幸运,就绝不能轻易放弃。”


在下定决心后,张沁蕊立即着手处理起了志愿工作和学习规划的冲突。为了平衡好两者,她对未来的许多安排都做了非常详细的了解,将抽象的选择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上,从而对自己的未来作出大致和合理的安排。“经过权衡,我觉得二者是可以兼顾的,这份精力也值得我去付出!因为想要双倍的收获,就需要双倍的努力,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不输预期。”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做一件纯粹而伟大的事”

谈及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张沁蕊回忆,由于自身性格慢热,除了语言、礼仪之类的专业性、经验性问题,提供服务和与人相处时拘束的心理也是她需要克服的障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沁蕊先是给自己做好了心理建设。她所服务的冰壶比赛是冬奥会赛程最长、比赛单元最多的项目,在整个冬奥会中第一个开赛、闭幕式的前一天结束,因此她便早早做好了奉献自己的心理准备。“我能够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心比心,把自己想象成是一个要进行比赛的运动员,去想他所想。”这让她能够更好地适应志愿者的角色,也给运动员提供更好的服务。


提供服务之外,另一方面,内向的张沁蕊也需要与志愿者伙伴们更好地相处。尽管一开始拘谨寡言,然而在工作的过程中,张沁蕊慢慢感受到,身为志愿者,大家不论来自什么学校、处于什么人生阶段,甚或是身处什么样的社会岗位,都在朝同一个方向努力、做着同一件纯粹而伟大的事情,这深深触动了她。“就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而我是其中的一份子。这种感觉让我非常有归属感,从而开始试着慢慢融入这个大家庭。我会给大家拍拍照,我们也一起互相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沁蕊慢慢卸下了心中的纠结,同其他志愿者一起真心服务,建立起了最真挚的友谊。

图片



图片

“用镜头定格属于每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因为有出色的摄影技能傍身,张沁蕊得以在参与志愿服务期间用相机捕捉许多美丽的瞬间。其中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自己曾近距离接触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并亲手定格这场遇见。


事实上,那天得知巴赫要来她所服务的场馆之后,张沁蕊便独自抱着相机一直在场馆门口蹲守。二月初的风仍然刮得凛冽,给不知结果的等待平添了几分难捱。在严寒中等待许久未果,正当放弃之时,她看见一队车缓缓驶来;抱着猜测和希望,怀着忐忑与激动,她连忙走近。“但是没有想到那么近,他的车就在我旁边。我赶紧举起了相机,做过记者的经历让我本能地去按快门,从而成功记录下了巴赫来冰立方探访的瞬间。”按下快门的刹那,倏然思绪万千。“我忽然想到,我、在场的所有志愿者、带队老师,我们都是奥运大家庭的一份子。奥林匹克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奥林匹克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图片


此外,张沁蕊也分享了赛场上的动人场景。“这样盛大的国际性体育赛事上,我在真正看到了我理想的奥林匹克精神。”她说,一些国家前来的官员人数相对少,因而在这些国家比赛的时候,可以看到其他国家的官员一起为他们加油、鼓掌。她也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些让人动容的画面。还有一张照片摄于比赛的最后,壶联的官员同志愿者们挥手告别。“我们这边的所有志愿者都在给他递我们手里冰墩墩和雪容融的小旗,他在楼梯上伸出手来接。这一幕很打动我。”


在他们身上,张沁蕊看到了“一起向未来”这句口号的具象化表达——每一个志愿者、每一个运动员以及各自所代表的每一个世界人民都是在一起的,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起心连心、肩并肩地走向一个包容、和平的世界。


图片
图片



图片

“是见证荣耀也身历平凡的志愿者”

作为冬奥会中赛程最长的项目,冰壶比赛让张沁蕊成为服务时间最长的志愿者,也让她有了最丰富的奥运体验。“从冬奥会到冬残奥会,我们不仅体会到了冬奥运动员们的热情,也体会到了冬残奥运动员坚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说到这里,张沁蕊提起了一件令她记忆深刻的事。“中国队队员在较大的比赛之前,会在更衣室里K歌。”她描述道,运动员们会一起唱《红日》、唱《向天再借五百年》。他们赛前展现出来的这种自信、坦然和从容不仅为运动员们自己打足了气,也给足了身为志愿者的张沁蕊信心。因此她始终相信,他们可以做到,他们最终会赢。“冬残奥会的最后中国获得了金牌,非常荣幸能够见证这样的时刻。”时隔多日谈及此事,张沁蕊仍然按捺不住雀跃的心情。


图片


在张沁蕊看来,自己只是一个很平凡的志愿者。两个月的志愿服务,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没有令人拍案的桥段:拍到了巴赫,却没能打上招呼;给运动员们介绍中国文化,却没能把英语说得非常流利;四次开闭幕式抽签,也都没能抽中。“离开幕式最近的一次,就是开幕式的前一天晚上在冰立方旁和鸟巢合了一张影。”


但这并不些并不能成为张沁蕊的遗憾。她说,其实大多数的志愿者也都和她一样,平凡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做好每一件事,他们是广大志愿者之一,是千万分母上的一个小分子。也正因此,她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赛事背后也有千千万万个同她一样的小个体在做着自己的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的名字只有‘志愿者’这三个字,但是两个月的经历,我不会忘记身边的每一个人。”


图片


赛事结束,冬奥志愿者的身份将褪去,她就又将回归为一名普通学生。经历了这段并不跌宕的志愿生活,张沁蕊也对自己年级大班长的身份有了更多的思考。“其实做年级大班长或是其他所有学生干部,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大号志愿者”,是为同学们去做实事、帮他们解决各种各样的事情的。”她认为,表面上的职位名号不仅是一个光环,光环之下更是与其相称的责任。因此,在未来的学生工作中,她也将以全新的“大号志愿者”身份,更加用心地为同学们奉献自己。

 

奥林匹克是运动员们的奥林匹克,是志愿者们的奥林匹克,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奥林匹克。透过张沁蕊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一名为志愿工作做出取舍和努力的志愿者,一名勇于克服自身不足只为更好服务冬奥的志愿者,一名用心在冬奥的每一须臾汲取力量的、褪去志愿者光环后如你也如我的志愿者。张沁蕊的故事是她自己的故事,也是千千万万志愿者的缩影。向每一位如张沁蕊一般奉献自己的奥运志愿者致敬!


采编 | 孙蕴喆

排版 | 毛焌婧

图片

图片图片

阅读 847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