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校友之家首页 >> 校友风采 关闭
 
咬定青山不放松:84届校友、香港华润石化集团总裁 朱丹
发布时间: 2012/11/9 15:57:47     发布人: 摘自校友总会网     点击数:20037
咬定青山不放松
——访84届校友、香港华润石化集团总裁 朱丹
文 / 紫丁
朱丹(左)荣获2003年度华润集团总经理特别奖
朱丹,生于广东省广州市,1979-1984年就读于我校国际贸易系(原三系),是恢复高考后国际贸易专业第二届本科生。毕业后,朱丹被分配到外贸部所属香港华润公司,直接被派到香港。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在华润石化公司工作,现为华润石化集团总裁。
1、莫负天行健,君子惟自强
1984年,朱丹工作之初,外贸还是国家管制的官办生意,也就是俗话说的“官商”,靠国家政策和计划对进行进出口管理。华润公司的不同在于,它是在香港执行国家政策和外贸管制。朱丹1984年到华润时,计划色彩还很浓。他所在华润石化就是代理中国国产成品油向香港市场的出口,代理的产品有橡胶、化肥、原油、成品油等化工产品,都是国家统一管理的商品。在这种资源分配有保证、收钱有保证的外贸体系下从事进出口业务基本没有风险和挑战。对一个业务员的要求,只是对商品知识有所了解,对贸易条款有所了解。这种模式一直持续到1992年。
外贸体系的改革始于80年代中期,原有外贸代理制逐渐取消,从代理制转向自营,自己独立采购和找渠道销售,但成品油一直由国家供应。到1993年,国家石油政策也开始调整,因为这时中国由石油的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对香港的供应不仅减少,而且最终资源都要断了。华润公司自1972就开始对香港做石油贸易,到1992年正好是二十周年。石油经营的二十周年庆典成为华润石化经营方式的一个分水岭。之后可以说完全进入了自营的新时期,为此,公司在香港投资了油库、码头等实业项目,还购买了自己的远洋油轮。保证了上游资源的供应,维持了对香港的稳定供应。
朱丹(右二)在华润集团运动会上
石化的改革也是整个华润集团在五次转型的缩影。前三次转型是从代理到自营,再到实业化,多元化;第四次转型是更深入、更高层次的转型,那就是资本运作;第五次转型则与国际市场更加接轨,使华润最终变成一个多元化的控股企业,过去的专业化二级机构成为集团下属利润中心。石化公司即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利润中心。它也从官商到自营,再到实业化,以及分销、零售,整个生意的模型,生意的整个过程。从2000年开始,公司开始了向内地的进军。
在这个巨变的过程中,朱丹也经历了从被动的“跟着变”进入到主动的“我要变”的过程。90年代之前,他是部门经理,到九十年代初,公司从业务发展的角度,他由于懂业务、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加上外语和广东话俱佳的优势,被提拔公司的总经理助理,1995年担任副总经理,2001年任石化集团总经理。
2001年,华润集团提出再造成一个华润的发展目标。朱丹正是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接任石化总经理的。随着华润公司整个战略的转变,石化公司在香港的业务也在变化和调整,在许多外贸企业纷纷倒闭或者走下坡路,华润的外贸业务也受到很大影响的情况下,华润在香港的业务还保持着外贸的传统业务。成品油在香港市场的三十年打下来的基础,依然得以持续,华润石化的市场份额占三分之一强,在香港几家石油供应商中一直是排在第一或第二的位置,而且经营得非常好,每年效益都有增长。
华润石化作为华润集团一个非常传统的而且业务非常稳健成熟的业务,近年在中国内地的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内地成品油的巨大市场主要被中石油、中石化瓜分了,华润石化要想进去非常困难。但可以从上游资源来寻找突破,从中游加工看到空间。在充分审时度势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尝试。从五年来,已经看到了内地发展效果。比如他们天然气终端管道业务。
从香港到内地,从代理商到实业化,朱丹这个华润石化的领头人经历着非常大跨越性的挑战。他说,在战略转型方面我们是积极推动往前去做。如何在多元化经营中,又不盲目投资,如何把握住有限度的相关的多元化。如何在行业竞争的领域里培育己的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项目,如何给客户提供一个增值的服务,同时又实现自己的营销目的……他在这个过程中经受着考验。
目前华润集团2005年的总资产1350亿,共有六七家控股上市公司,华润石化既是华润集团的一个一级利润中心,在华润集团属下最大的一家蓝筹股上市公司华润创业(华创)中,营业额占到第一位,营利能力占到前三位。华润石化在华润集团一直是一个资产比较好的也是比较稳健的一级利润中心。
华润石化集团目前的业务共分三块,一是供应香港市场油品,包括运输仓储和分销零售体系;二是做石油副产品,也就是化工,主要是为油漆涂料供应原材料,采用液体运输仓储,用槽车、桶装、散装供应给下游的工厂;三是天然气,配合国家的西气东输,在上游与下游中心城市间建立管道网络,目前已经取得国内将近十个城市的独家的三十年的经营权。
华润集团包括华润石化,在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下,在人才的需求上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比如财务专业,金融、并购及法律方面(主要是合同法)的专业。总之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有很强的外语水平。目前石化公司人才济济,有相当比例的研究生和海归MBA。当然,因此并不是说学科好、学历高就可以适应这个工作,进入公司以后,还有一个学习能力问题,而且需要在实战中提高个人独当一面的能力。
对朱丹来说,在华润石化的事业对他总有一种强大推动力,让他也总有一种使命感,不进则退,他只有不断进步,因此也只有不断的学习。他说自己不是悲观主义者,但是经过失败的教训后总会有一根弦。面对这么大的企业,这么大的家产,不能在他的手里衰落下去,而且必须把它做强,做大,做持久。他既这么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他的同事。整个石化共有近两千名员工,对年轻的新员工,他经常跟他们讲华润公司成长的历史,石化为什么今天还能够在香港屹立不倒,鼓励他们不断求进步。但要吸取一些企业由于团队合作问题,竞争问题等带来企业颠覆性的失败。
2、莫道君行早,营盘扎得牢
朱丹中学时就显出外语上的优势,他当时的理想是做外交官。高考时分数也很高,他顺利地以第一志愿被北京外贸学院录取。他是恢复高考后第二届国际贸易本科生,学制五年。
赶得早又赶得巧,是朱丹他们这个时期毕业生的特别。1984年一毕业,他就幸运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直接派到海外机构工作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到了香港。当年,外贸部所属北京外贸学院、上海外贸学院和广东外贸学院共有17名毕业生一起到了香港华润公司,另有3名同学到了澳门南光公司。
大学时代的朱丹(前排右一)
来得早,营盘不一定扎得牢。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变改的深入,为人才流动创造了宽松条件。许多人选择了新的事业舞台,朱丹却留了下来。华润石化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也可能是他的最后一份工作。他的工作经历或许比较单纯,但从这单纯中间可以看到他“咬住”一项事业不放松的执著。他希望证明的是:这22年当中,与他一同来华润的毕业生们,有的另谋高就了,有的下海自己干了,有的加入了外企,有的出了国,只有他一人仍守在这里。但他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虽说一直出入于同一个舞台,但在不同的时间,他上演的却是不同的人生角色;他希望唱主角,因此他在不断修炼,也做着不断的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背景和剧情的需要;当这个舞台上的许多最初的面孔渐渐隐去后,唱到最后者,一定是唱得最好者,或者是最能调整自己以适应这个舞台者,他希望二者兼备。
留下来的他,目睹并亲身经历了华润集团这个地处海外的国有大型企业的几次重大转型。如今,公司还是那个公司,但体制和人都经历了脱胎换骨式的洗礼。华润集团已经从过去一个贸易型的公司,转型为集实业化和资本化为一体的跨国大型的企业集团。朱丹有幸与企业一起成长和提高,在这个大平台里扩展着用武之地,施展着过去的体制所未能发现的潜质和才干。
他说,他取得的事业成果,也归功于当时在外经贸大学五年的学习生涯。这五年,无论在外语、业务能力还是理论分析能力上,都为他打下基础。当然,毕业后到了工作岗位又是学习的新开始,但企业转型进入完全竞争的环境后,那五年大学的积累仍然在发挥作用。
早行者,不一定就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有的人靠敏锐,有的靠机遇,而朱丹靠的是坚持。他说自己上大学时自己还算是一个上进的学生。工作后,因为喜欢这个事业,也就比较认真和投入。他不是个好高骛远的人。回顾职业生涯,他说自己或许算不上一个先知先觉或很有灵性的人,但也绝对不甘落后。他的特点是“以勤补拙”。从过往二十多年来看,他的风格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做生意和在经营管理上,也比较求稳,或者说比较有风险意识。由于多年来总是处于竞争的态势中,他总在感受着不进则退的真理,不学习就会跟不上潮流的发展。二十年前,经贸院校的毕业生还比较吃香,毕业后在外贸企业也还都可以独当一面。二十年后,光有外贸知识显然已经不足够了。要训练一种新的“生意眼”:怎么做生意,怎么创造价值,怎么争取客户,怎么在竞争环境立于不败之地;怎样辨别市场分析市场,找到战胜对手的法宝;另外不需要一个团队的配合……他边做边思考并根据一贯的稳健作风做出决策,并带着身边同事们一起成长。他做着越来越大的生意,目前一年达到两百多亿港币的营业额,吞吐量达一千多万吨,将近一百亿的资产,如何让它增值,如何找到一个新的生意模型,同时还要把传统业务巩固下来,都挑战着他的能力、毅力和人格魅力。
1994年9月,朱丹(后排右一)和同学们回母校参加40周年校庆
他是温和、谦虚而又富于人情味。他对母校和老师、同学都怀着深深的情,珍藏着大量当年的合影,讲述起来件件都像历历在目。他在校时印象最深的几门课包括,比如营销和商法。他从中了解了商战的实战经验。联系到今天感受,他希望母校像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在教学中更多地体现抽象的理论与实战的结合,地体现应用型、实战型的特色,以案例教学为主。当然,基础理论还要加强,比如会计学、金融学、法学,都应该是财经类院校较强的一个学科。还有外语优势不能放弃,但要依托一门基础学科。他建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出一批“公司的医生”。这样的人才,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是非常需要的。华润虽然是国有企业,但它也是香港恒生指数成分股的上市公司,我们需要的更多是专业化的人才,不仅仅要求懂点外语,懂点财经知识,还要在基础理论,在实战经验方面有些涉猎。他希望在校的同学们要好好珍惜学习机会,把基本功打牢,对将来的职业生涯会有莫大的帮助。
备注:本文采访于2006年,朱丹校友现任职务为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兼华润化工控股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