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 【关闭】 |
我院举办“院内青年教师系列讲座”(第二期) |
发布时间:2022-10-17 发布人:wy 点击数:2678 |
10月13日下午,学院在博学楼1222教室举办了“院内青年教师系列讲座”(第二期)。本期讲座分两场,分别由数量经济学系新入职教师陈鉴堃博士介绍“Estimation of the Spatial Autoregressive Panel Data Models with Interrelated Networks”和金融学系新入职教师李晓明博士介绍“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分层与央行最优货币政策操作”。相关学系教师和硕博研究生踊跃参加,并与两位主讲人热烈交流讨论,现场气氛活跃。 首先,陈鉴堃博士介绍了他在空间自回归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社会网络方面展开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着重分析考虑个体和时间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空间自回归(SAR)模型的估计。该模型允许不同规模的相互关联的空间或社会网络,能刻画个体之间产生的网络依赖性(例如在群体层面的溢出效应),并能兼顾群体异质性。为估计该模型,陈鉴堃博士将Lee和Yu(2010)的拟极大似然估计法(QMLE)和Wang、Lee和Bao(2018)的广义矩方法(GMM)估计扩展到当前模型中。其中,GMM估计基于陈鉴堃博士在一篇工作论文中提出的联立方程SAR模型的有限和完全信息工具变量估计法(LIVE和FIVE),利用简约形式模型所隐含的最佳工具的近似值来构建矩条件。该GMM估计方法在大型网络中仍可行,并且对未知形式的异方差具有鲁棒性。蒙特卡洛结果显示,此GMM估计表现出良好的有限样本特性,特别是在弱工具变量情况下。最后,陈鉴堃博士还讨论了此类空间社会网络模型的一些可能的实证应用。 ![]() 在讲座过程中和问答环节,邓莹副教授、李翊良博士、王芸副教授和林蔚教授等就社会空间网络的形成与设定、单方程与联立方程的对比、估计量的有效性和计算成本等方面提出了问题或建议,与陈鉴堃博士进行了深入交流。 李晓明博士介绍他在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方面的研究。该项研究在一个宏观理论模型下比较不同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相对效力,模型的特点是构建了一个多层次银行间市场并考虑财务约束下的异质厂商。李晓明博士设定公开市场操作(OMO)通过银行间市场里的大银行向小银行注入流动性,在信贷分配过程中,大银行会在自身信息优势和垄断权力之间进行权衡。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特别贷款设施和存款准备金率)绕过了多层次的银行间市场,在小银行之间平等分配流动性。在上述设定下,李晓明博士发现,经济状况的小幅恶化会引发大银行突然的功能性失灵,导致银行间市场配置效率和总产出急剧下降。此种情况下,结构性工具相对于公开市场操作在执行货币政策方面更有效。在动态一般均衡环境下,大银行的突然失灵可以作为一种产生内生商业周期的新机制。最后,李晓明博士结合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数据,建立并展示了一系列支持性证据。 ![]() 在讲座过程中和问答环节,李翊良博士、陈鉴堃博士、林蔚教授以及博士生们就讲座中提及的宏观理论模型里的利率外生性、大银行功能性失灵的内在机制以及商业周期和我国银行间市场的典型特征等问题,与李晓明博士进行了深入探讨。
|
扫一扫分享本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