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 【关闭】 |
我院吕越教授的合作论文在中文权威期刊《经济研究》正式发表 |
发布时间:2025-05-09 发布人:sxy 点击数:113 |
我院吕越教授的合作论文《数字经济发展、资本跨区域非对称流动与异地分类投资》在中文权威期刊《经济研究》2025年第3期上正式发表,吕越为通讯作者。
研究背景 促进资本自由充分流动和合理配置,因地制宜地进行异地投资分类引导,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以劳动和资本为主的要素市场仍面临着较严重的分割,其中资本市场分割尤为突出。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对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广泛且深刻的影响。大量资源要素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新的资源空间配置方式,使商业模式产生新的变革,资本空间流动特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此背景下,重新审视数字经济时代的资本流动特征,全面理解数字经济发展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对于更高效率地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 本文利用上市公司异地投资数据以及母子公司生产关系信息,从规模、模式和方向三个维度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资本跨城市非对称流动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推动了城市的资本流出并吸引了外地资本流入,但对前者的作用相对更大。这主要是因为,资本流出地的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的融资约束缓解和委托代理成本降低的作用明显大于资本流入地的影响。第二,数字经济发展对市场扩张型、跨行业型以及分工型资本的流出和流入都存在非对称影响,并且对跨行业型资本流动的影响最大;分工型投资中,生产型、销售型和研发型的资本流动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速,但加工型投资会受到一定的挤出。机制分析显示,数字经济通过增加产品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生产、销售和创新效率等途径对资本流动模式产生了异质性影响。第三,数字经济发展缩小了本城市与高水平城市之间的数字鸿沟,从而促进了城市间的资本流动,但对本城市与落后城市之间的资本互动促进作用较小,原因在于,数字鸿沟降低了异地投资的创新效率和发展持续性,从而阻碍资本流动。 研究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研究内容上,聚焦于数字经济时代的资本流动特征,从规模、模式和方向三个角度全面分析了数字经济空间异质性发展对资本跨区域非对称流动的影响,丰富了数字经济发展与资本跨地区流动领域的文献成果。第二,在微观机制部分,①基于母子公司的关联数据,检验了资本流出地和资本流入地的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和委托代理成本的影响,解释了资本跨区域非对称流动的内在成因;②从生产、销售、研发等角度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解释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不同模式资本跨地区流动影响的原因;③分析了母子公司所在城市的数字鸿沟对子公司发展的影响,解释了基于地区间数字经济发展差距的资本流动非对称性现象。为深入理解数字经济时代的资本流动特征提供了微观支撑,也丰富了企业投资决策的相关文献。第三,政策意义方面,文章关于市场一体化以及市场规模、地理距离和行政边界的分析,进一步拓宽了数字经济发展对资本流动影响的研究边界。最后,研究数据上,文章根据国家对于数字经济发展的最新要求构建的城市数字经济指标体系,涵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创新、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六个维度19个指标;还基于上市公司母子公司经营范围等信息构建了跨地区的投资生产关系数据,为进一步探讨数字经济发展、企业异地投资、地区间产业分工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作者简介 吕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执行院长,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博导,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哲社青年学科带头人,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际贸易问题》主编、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青年论坛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数字经济、“一带一路”倡议、人工智能等。 已在《中国社会科学》(2篇)、《经济研究》(6篇)、《管理世界》(3篇)、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World Economy等杂志发表论文近120篇,撰写全球价值链研究专著两部。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商务部商务发展研究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洪银兴经济学奖(青年)、邓子基财经学术论文奖等。 长期承担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资委、工信部、科技部等委托项目,研究成果获中央领导同志批示、中办和国办等国家机关部委采纳。任教育部学位中心主题案例首席专家,首批中国经济学教材《中国开放型经济学》编委成员,以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首批中国企业案例研究基地、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的骨干成员。 |
扫一扫分享本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