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关闭
 
第十五届国际经济与金融学会中国年会(IEFS China)成功举行 ——聚焦前沿议题,缅怀Jonathan Eaton教授
发布时间:2025-09-20   发布人:sxy   点击数:781

第十五届国际经济与金融学会中国分会(IEFS China)年会于8月14日至15日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行。本届年会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全球价值链研究院和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承办。本届年会汇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内地高校,以及来自中国香港、美国、日内瓦、新加坡、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众多知名学者,围绕国际经济与金融领域的前沿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并共同缅怀国际贸易领域杰出学者、长期支持IEFS China Jonathan Eaton教授。


开幕式上,IEFS China现任会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教授致欢迎辞。他表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作为中国经济学研究重镇,长期致力于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的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IEFS China自2008年成立以来,以推动国际经济学研究为宗旨,持续促进中外学者合作,为学界、政府与产业界搭建沟通平台。本届大会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领军学者、知名学者,共同探讨国际经济领域的前沿问题,期待会议在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国际经济学发展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会议期间,多位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发表主旨演讲。首场主旨演讲嘉宾是耶鲁大学Samuel Kortum教授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院长、IEFS China秘书长殷晓鹏教授主持Samuel Kortum教授是Jonathan Eaton教授的挚友和合作者。Samuel Kortum教授缅怀了Eaton教授,回顾了他们共同完成的研究以及Eaton教授对目前研究的重要启发。Kortum教授与Eaton教授以及合作者Francis Kramarz教授在2023年夏天和秋天共同完成了一篇动态企业匹配理论模型的论文,不久后,Eaton教授于2024年2月辞世。Kortum教授回顾道,“Jonathan总是希望加入全新的想法。”他们的动态模型消除了企业关系的持久性,这使得模型难以完全匹配微观数据。去年夏天开始,Kortum教授开始与Bernardo Ribeiro教授合作,重新回顾并拓展这一动态模型。Kortum 教授表示,他们的目标是阐释研究逻辑,希望能激发新的探索,他们已长期使用这些工具,在此过程中虽时有困惑与挫折,但最终总会为其所能达成的成就而心怀敬畏。

Samuel Kortum教授在主旨演讲环节以“Growth with Firm-to-Firm Trade”为题,分享了关于企业间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动态增长模型,阐释生产技术通过供应链传播的机制。模型机制分析的核心在于:企业不断相遇并形成供应关系,当买方遇到更低成本的供应商时便会替换原有合作,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而供应商则因此增加客户。同时,企业具有“记忆”,会保留既有关系,使得生产网络不断扩展和积累。

这一研究带来三方面贡献。第一,提供了一个细致的框架来理解新技术的扩散,而且技术的传播并非抽象的知识,而是通过具体的产品体现,这些产品进一步成为生产中的投入品。第二,该动态过程描绘了企业网络的生成机制,能够清晰地展现供应链中断可能带来的影响。第三,该模型则有效区分了增长过程中新技术的引入与既有技术在更广范围内扩散所产生的不同作用。总体而言,该研究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动态理论框架,用于连接关于生产网络的细致实证结果,使用这一框架在理论和实证层面更好地理解网络增长所带来的影响。

第二主旨演讲嘉宾是耶鲁大学Lorenzo Caliendo教授由香港珠海学院俞肇熊(Eden Yu)教授主持。Lorenzo Caliendo发表主旨演讲,介绍了与合作者Sheng Cai、 Fernando Parro、Wei Xiang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Mechanics of Spatial Growth》。该研究以中国在1990年代以来的快速发展为背景,提出了一个突破性的“动态空间增长模型”,并通过严谨的量化分析揭示了迁移与贸易在推动区域和全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Caliendo教授指出,传统的增长模型大多强调资本积累和全国层面的技术进步,难以解释地区差异化发展的现象。新模型的创新在于将人口迁移与国际贸易明确建模为知识扩散机制:迁移者会把原居地的经验和技能带到新地区,而进口商品则承载外部生产工艺,从而推动地方生产率提高,进而塑造全国增长轨迹。

理论贡献方面,该模型首次将空间异质性、知识扩散与前瞻性决策统一到增长框架之中:劳动者在迁移时不仅考虑当下工资,还会基于未来机会做出选择;资本投资者则在不同地区间进行前瞻性配置。同时,研究通过扩展“动态帽子代数”(dynamic-hat algebra)方法,能够刻画经济转型过程,而非仅限于稳态均衡,从而解释了中国在1990年代至2000年代的动态增长。

实证分析表明,接收来自高生产率地区的迁移者能显著提升目的地的知识存量,而贸易开放度更高的地区,其创新与积累速度也更快。反事实模拟显示,如果缺少迁移与贸易所带来的知识扩散,中国在1990至2015年的年均GDP增速可能会从接近10%骤降至不足5%。Caliendo教授强调,这一研究不仅解释了中国区域发展的历史逻辑,也为理解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长期作用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

第三主旨演讲嘉宾是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学家Eddy Bekkers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实验室主任、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杨军教授主持。Eddy Bekkers以“The Welfare and Spillover Effects of Industrial Subsidies in General Equilibrium”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围绕产业补贴的全球影响分享了最新研究。他基于标准与非标准两类一般均衡(CGE)模型,深入剖析补贴政策的福利效果与跨境溢出效应。

在标准CGE框架下,研究模拟了三类政策实验:单边10%制造业补贴、全球同步10%补贴、中国单边10%补贴。结果显示,单边提高产业补贴对多数地区产生负效应,不同国家因制造业初始规模和全球市场份额差异而表现不一。补贴效应通过竞争效应、下游效应、上游需求和上游竞争效应四个渠道传导,影响显著。若全球同步补贴,多数地区受益,但制造业份额高的经济体(如中国和欧盟)需承担额外成本考虑出口复杂度,部分资源出口地区因过度依赖初级产品福利收益转为损失。 

在非标准CGE模型中,若将补贴引向高盈利或具备“干中学”潜力的部门,可以提升本国福利,但同时负面溢出效应也会被放大。研究强调,补贴政策若缺乏协调,可能演变为全球性的“补贴战”,导致效率损失和报复性循环。他呼吁未来研究进一步聚焦补贴对出口复杂度和长期产业结构的作用,并通过多边协调构建更加公平高效的国际贸易秩序。

第四主旨演讲嘉宾是耶鲁大学Costas Arkolakis教授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胡钟中副教授主持。Costas Arkolakis教授介绍了与Federico Huneeus和Yuhei Miyauchi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Production Network Formation, Trade, and Welfare》。该研究聚焦于生产网络形成及其与贸易福利关系,并通过强调企业在调整供应链时面临的实际摩擦与成本内生出生产网络,为理解全球价值链在碎片化与重组中的宏观后果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

Arkolakis教授指出,传统贸易模型通常假定生产网络是固定的,无法解释企业在关税冲击下如何主动调整供应链关系。新研究提出了一个多地区一般均衡模型,其中企业在寻找供应商与买家的过程中需要付出搜索成本,匹配受到摩擦约束,从而内生生成生产网络。这一机制不仅刻画了供应链的形成,还自然推导出贸易流量的“引力结构”。

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揭示了网络形成的外部性,使得均衡下网络规模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并提出政策工具(如搜索税、销售补贴)来刻画矫正路径。第二,发展了福利测度的新统计公式,表明福利变化可通过贸易流与关税变化来刻画,但因网络形成摩擦,结果偏离传统固定网络下的结论。第三,提供了实证验证:基于智利企业级数据,发现关税下降不仅增加国际供应商联系,还促进国内供应链扩展,显示二者互补关系。

Arkolakis教授强调,若忽视网络形成的内生性,可能低估关税对福利的损害,并高估贸易开放的收益 

第五主旨演讲嘉宾美国大学教授、前WTO首席经济学家Robert Koopman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副校长、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林桂军教授主持。Robert Koopman教授以“Recalibrating Trade, Industrial Policy, and Financial Systems in a Fragmenting World”为主题,系统分析了全球经济碎片化背景下,贸易、产业政策与金融体系的重构问题,认为全球面临经济碎片化挑战的背景下,需更加注重风险防控与合作机制建设。

Koopman教授指出,全球供应链如今已深度交织:超过3亿家企业通过约130亿条联系连接,供应链贸易占全球贸易的一半以上。但这一体系的脆弱性日益加剧,受到气候变化、地缘政治紧张与数字化冲击的威胁。过去十余年,金融危机、英国脱欧、中美摩擦、疫情与军事冲突的叠加,宣告“无摩擦全球化”已成历史。

他展示了关税波动的剧烈性:平均关税水平在数周内可以从不足7%飙升至近30%,反映出从规则型开放向酌情型保护主义的转变。关税与补贴不仅扭曲投入成本和投资流向,还增加不确定性,削弱合作。Koopman教授比较了Eaton-Kortum(EK)模型与CGE模型在贸易冲击评估中的不同结论,指出二者结合更能全面解释全球价值链的重构。

在展望部分,他提出三点“硬事实”:第一,全球化正走向风险选择型开放;第二,产业政策重新成为国家增长和安全战略的核心,但若被武器化将带来碎片化和低效;第三,在有限但关键的领域中建立透明和合作机制,仍有可能成为重建信任的基础。

除主旨演讲外,会议还设置了Jonathan Eaton 论坛和30余场平行论坛。在Jonathan Eaton 论坛上,由Eaton教授指导过的10名青年学者围绕创新金融、基础设施、贸易动态与生产网络等主题分组发言。平行论坛涵盖全球价值链、贸易政策、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多个热点议题。与会学者就中美经贸关系、碳边境调节机制、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等展开讨论。

会议闭幕式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唐宜红教授主持,全球价值链研究院、IEFS China秘书长殷晓鹏教授进行了大会总结。

本届年会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也具有特殊纪念意义。会议通过设立“Jonathan Eaton论坛”等形式,悼念并致敬Eaton教授为国际经济学研究作出的重要贡献。本届年会的召开对于推动国际经济学研究,促进中外学术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主旨演讲专家简介

Professor Samuel Kortum of Yale University 


国际经济学领军学者,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经济计量学会会士,耶鲁大学经济系主任,Eaton-Kortum经济模型奠基人,弗里施奖章得主。研究领域是国际经济学、产业组织、宏观经济学,聚焦创新、技术扩散、国际贸易与气候政策的交叉研究。他与Jonathan Eaton合著的Eaton-Kortum模型已成为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工作的基本框架,并因EK模型于2004年获得弗里施奖章(Frisch Medal)。其研究兼具理论深度与政策价值,成果被广泛引用于国际机构政策制定。

A leading scholar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 member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a fellow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James Burrows Moffatt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nd the chair of the Economics Department at Yale University, the co-founder of the Eaton-Kortum economic model, and the recipient of the Frisch Medal. Professor Kortum’s research fields ar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macroeconomics, focusing on the intersection of innovation, technology diffusio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limate policy. The Eaton-Kortum model co-authored by Professor Kortum and Professor Jonathan Eaton  has become the basic framework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 Professor Kortum won the Frisch Medal in 2004 for the EK model. His research combines theoretical depth and policy value, and his research findings are widely cited in the policy-making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Professor Lorenzo Caliendo of Yale University 


乌拉圭裔美国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全球事务与管理Won Park Hahn讲席教授、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副院长,并兼任经济学系教职,Caliendo-Parro模型联合创始人,其研究聚焦国际贸易定量模型、空间经济学及区域一体化政策,开创的Caliendo-Parro模型成为贸易政策福利效应分析的基准框架,是新一代量化贸易研究的领军学者。

The Won Park Hahn Professor of Global Affairs and Management at the 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 Associate Dean of the Jackson School of Global Affairs, and also holds a faculty position in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 Uruguayan-American economist and co-founder of the Caliendo-Parro model.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quantitative model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patial economics,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policies. The Caliendo-Parro model developed by Professor Caliendo has become a benchmark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welfare effects of trade policies. Professor Caliendo is a leading scholar in the new gener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de research.

 Professor Costas Arkolakis of Yale University


希腊裔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 ,耶鲁空间解决方案中心联合主任,《国际经济学杂志》主编。他主要研究一般均衡贸易理论、空间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其与Arnaud Costinot、Andrés Rodríguez-Clare共同提出的ACR贸易福利公式(2012)革新了全球化收益的量化范式,成为WTO、IMF及100多个国家贸易协定评估的黄金标准。

Greek economist,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t Yale University, and Co-Director of the Yale Center for Geospatial Solutions, Guest's detailed information: Editor-in-Chief of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rofessor Arkolakis’s main research areas include general equilibrium trade theory, spatial economics, macroeconomics,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 ACR trade welfare formula (2012) jointly proposed by him, Arnaud Costinot, and Andrés Rodríguez-Clare has revolutionized the quantification paradigm of the benefits of globalization and has become the gold standard for the assessment of trade agreements by the WTO, IMF, and over 100 countries. 

Professor Eddy Bekkers of WTO


世界贸易组织 (WTO)经济学家构建首个系统性量化框架,破解非关税措施(NTMs)对全球价值链的隐性壁垒,研究成果被欧盟委员会纳入《贸易壁垒评估白皮书》。开发动态一般均衡模型(DGE),实现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SPS)的福利效应精准测算,成为WTO成员国谈判核心依据。首创数字监管强度指数,定量揭示数据本地化政策对服务贸易的抑制效应,推动OECD-EU数字贸易协定条款优化。

Research Economist at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Construct the first systematic quantitative framework to break through the hidden barriers of non - tariff measures (NTMs) to the global value chain. The research results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White Paper on Trade Barrier Assessment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He develops a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DGE) to accurately measure the welfare effects of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TBT) and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SPS), which has become the core basis for negotiations among WTO member states. Pioneered the Digital Regulatory Intensity Index to quantitatively reveal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data localization policies on service trade and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terms of the OECD - EU Digital Trade Agreement.

 

扫一扫分享本页

 
相 关 新 闻:
热 点 新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