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关闭
 
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北京)“制度型开放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11-21   发布人:   点击数:63

2025 年 11 月 8 日,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承办的“2025 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北京)制度型开放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论坛圆满落幕。论坛汇聚了国内外120余名师生代表,含25位嘉宾包括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相关领导、学校职能部处领导、国内外专家学者、业界精英,覆盖北美、欧洲、亚洲多区域,围绕制度型开放、自贸试验区建设、数字贸易、产学研用协同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与营商环境优化提供了智力支持与实践参考。


本次论坛涵盖开幕式、三场主旨论坛及一场圆桌论坛,开幕式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唐宜红教授主持。北京市教委科学技术与研究生工作处副处长国兆亮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北京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具备系统布局、制度保障、需求导向三大优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契合北京发展需求,在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提供智力支持等方面成效显著,北京市教委将持续推动教育对外开放,以优质营商环境服务国家战略与首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周波致辞表示,论坛是落实教育强国战略、深化教育对外开放的关键举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七十余载深耕国际化办学,已与 62 国 370 余所机构建立合作,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60名研究生,期待以论坛为纽带,在制度型开放理论与实践中产出高质量成果,凝聚各界共识,助力贸易强国与教育强国建设。



 三场主旨论坛聚焦不同核心议题,呈现了高水平的学术碰撞与多元视角的观点交流。


主旨论坛I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党委书记薛熠教授主持。世界贸易组织教席、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会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黄建忠教授解析大国博弈 “三重逻辑”,需以高水平开放破解困境,提出以数字贸易、绿色贸易、构建多元供应链、巩固“基本盘”、扩大“新兴盘”等新型贸易模式,以新质生产力与制度型开放应对全球变局;海南研究院首席专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崔凡教授围绕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强调需破解制度碎片化

问题,完善多领域政策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议通过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落实全球倡议、强化部委与地方协同、发挥港澳作用,进一步推进制度型开放与自贸试验区建设,全面提升开放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副院长李大伟研究员明确“十五五”时期制度型开放四大着力点:一是在产权保护、数据管理等领域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同时输出绿色金融等优势领域规则;二是推动沿海、内陆、沿边三类区域依托新型平台开展开放合作;三是发展跨境电商与服务业态结合等新型开放合作模式;四是构建统筹规划、新领域合作、安全保障等并重的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合作机制,实现开放与改革互促、自主与安全兼顾。


主旨论坛III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也带来前沿研究成果。


主旨论坛II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李小萌处长主持。亚太国际仲裁院副主席Asad Khalil先生提到当前中国开放聚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推动数字、绿色、健康丝绸之路建设,中国开放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尊重多元,本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各国携手合作,共创充满机遇的未来。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 Ming Li 教授聚焦“强制披露利益冲突”议题,通过博弈模型分析指出,强制披露并非绝对有益,其效果需结合专家偏见程度与知情概率综合判断——当专家偏见较小、知情概率低时,披露可能扭曲决策者行为,反之则能提升信息传递效率,为营商环境中利益冲突治理提供了理论参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校长助理、科学研究部部长李小平教授提到国内市场分割对企业出口上游度和进口下游度均有显著负向影响,且对进口端影响更强,其影响机制包括抑制需求引致创新、阻碍要素市场化配置等,建议,深化国内市场一体化、消除壁垒,提振内需并扩大进口,优化产业布局与协同,以本土市场整合助力企业价值链升级。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部(研究生院)副教务长兼质量处处长魏浩教授则深入解读中国扩大进口战略,强调扩大进口是双循环的重要纽带,未来政策应重点倾斜消费品进口以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同时优化结构、降低流通成本,通过更高水平开放提升经济安全性与竞争力。

 




主旨论坛III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贸易学系主任荆然教授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助理周念利研究员聚焦数字服务贸易,提出构建“流动+共享+创新”三位一体治理框架,为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提供路径;英国伦敦大学 Hui Tan教授以“超越关税:AI、创新与在华商业新规”为主题,提出 AI 革命正重塑全球经济与贸易规则,原有框架已难以适配技术变革与地缘政治冲击,建议中国在 AI 数据治理、技术转移、公平竞争等领域发挥战略引领作用,推动构建兼顾包容性发展的全球贸易新秩序;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Sushanta Mallick教授聚焦汇率对劳动力市场影响指出尽管出口商因汇率贬值在产品市场势力方面获益,但劳动力市场势力的显著大幅下降导致其市场势力整体减弱,通过将行业平均值作为工具变量,以及将汇率与工厂历史出口份额的交互项作为偏移份额策略,来处理内生性问题。英国诺丁汉大学


 


 

Jing Zhang助理教授的研究构建了“制度、激励、能力、开放”四位一体的国家创新绩效分析框架,揭示了四者的结构性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制度是核心驱动因素,通过直接效应和三条间接路径显著影响创新绩效;激励与能力也发挥关键直接作用,开放则通过多重渠道产生间接影响。进一步丰富了论坛讨论维度。


    


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圆桌论坛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蓝庆新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冯科教授指出经济学教育的重要性,强调高校需要培养综合类人才,要培养“战略科学家,经营企业家,实践工程师”三位一体的综合类人才,还要不断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研究员指出制度型开放的核心是链接,本质是变革,要更好和世界市场、产业链接,以发展为导向设计制度型开放的政策、推动制度型开放的工作、评价制度型开放的成效。京东集团政企业务副总裁、供应链服务部总经理戴莉详细介绍了京东国际化进程的现状和思考,提到京东以数智化全球供应链为核心,提供仓配、关务、运配一体化服务,依托多元物流模式与合规保障,助力中国品牌出海降本增效,同时联动产学研资源,以供应链创新实践赋能制度型开放与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北京思特奇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人才发展副总监王美庆详细介绍了思特奇公司校企合作的相关情况,她指出,思特奇和国内众多高校共建产学研协同机制,包括科研合作、联合培养、课程共建、企业培训四方面,通过项目联合申报、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参与课程设计、开展定制化培训等形式持续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新型产学研模式。中关村协同创新基金副总经理叶梅指出,制度型开放是激活全球投资的新引擎,制度型开放是吸引高质量外资的核心动能,制度型开放和投资形成了共振效应,营商环境的排名是投资流向的晴雨表、是区域竞争的标尺,制度的红利是产学研用科技转化的乘数效应,叶副总也希望通过学校的研究、国家深化改革,构建产学研用协同的全球引力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研究院副院长周晋竹分享贸促会持续十年开展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包括12个一级指标,例如基础设施、生活服务、政策政务、公平竞争等,介绍了2025年营商环境评价的四大特点,一是总体评价还是良好,海关服务评价最高;二是外资企业对于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上升;三是中国持续成为外资企业全球战略布局最重要的核心要地;四是受访企业希望政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贸易学系主任荆然教授从高校教师的角度指出学校包括学院都非常重视产学研用协调发展,也在不断优化和调整课程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体系,重点从国际贸易学系的产学研用现有案例出发,介绍了学院产学研用的相关现状,例如本科生开设国际贸易业界访谈课,邀请特定领域业内专家给师生介绍当前产业需求的变化,国际经济贸易虚拟教研室的设立,国际商务专业校外导师、成立实习基地等,也希望有更多和业界专家深度交流的机会,基于人才需求特点,共同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能力维度指标等。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搭建了国内外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的高端交流平台,更整合了中外学界前沿观点与业界实践经验,形成一批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成果,为“十五五”时期我国制度型开放与营商环境优化提供了宝贵参考。学校也将持续发挥学科与资源优势,深化国际合作与产学研用创新融合,为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持久动力。 

 


 

扫一扫分享本页

 
相 关 新 闻:
热 点 新 闻: